欢迎访问 环保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新闻解读|处室负责人解读】《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2024-11-22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高效统筹趋利与避害、减缓与适应、发展与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江西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方案》编制背景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一贯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同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要求各省启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

  从我省的情况来看,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复杂多变,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多发频发,气候变化脆弱性较高,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显著。1961年以来,江西省气候呈现变暖趋势,降水集中度和极端性明显增强;近5年来,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气象干旱。气候变化已对我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厅启动了《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

  二、《行动方案》编制过程

  为做好《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我厅组织成立了方案编写组,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为技术牵头单位,联合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在开展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情境下应急管理、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领域以及鄱阳湖区和长江岸线区域等适应气候变化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征求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27个省直单位的的意见,17个省直单位联合印发实施。

  三、《行动方案》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按照三个时间节点,确立了三个主要目标。

  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

  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基本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2035年,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14项重点任务。第一个方面,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风险管理,包括“完善气候变化监测网络、提升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观测预警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加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4项重点任务。第二个方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包括“提升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2项重点任务。第三个方面,强化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包括“提升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领域的气候适应能力”5项重点任务。第四个方面,提升重点区域气候适应能力,包括“提升鄱阳湖和长江岸线区域、南昌都市圈战略区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气候适应能力”3项重点任务。

  明确了加强组织实施、强化能力建设、拓宽筹资渠道、提升技术水平、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公众参与、深化合作交流等七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合力,逐步提升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水平;健全加强建设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健全气候观测、预警系统;拓宽筹资渠道,保障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经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加大适应气候变化方向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地方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试点,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创新宣传手段和模式,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技术与措施宣传普及,提高公众适应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建立完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机制,深化与外省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印发实施,对于增强我省气候韧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省直有关单位,不断建立完善我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协调机制,推动方案落细落实,及时评估适应气候行动工作成效,总结阶段性工作进展。持续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不断深入,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影响,切实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也欢迎广大媒体朋友进一步加大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知识普及,为气候适应行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读机关: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解读人:郑文育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

  相关文件:关于印发《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4/6/16/art_42150_50637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法制网 hb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