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出生态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3-11-09来源: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福建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村庄建设布局,提升乡村风貌和建设品质,打造清洁美丽田园,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生态共富之路。
2022年,福建省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并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有39个市、县(区)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命名,6个县(市)和1条流域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内外兼修,“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内涵”
长汀县河田镇的原野乡间,青山连绵、群鸟蹁跹……
“现在这么好的环境,以前想都不敢想。那时这里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地里的收成也不好,正常年份一亩水稻也就收个400来斤,现在水土治理好了,产量也跟着上去了,亩产最高有1300多斤。”河田镇伯湖村村民傅木清感慨道。
曾几何时,长汀县因水土流失严重而“闻名”。草木不存、红壤遍露,一到雨天,雨水就裹杂着山上大量的泥沙倾泻而下,一度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把水土保持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长汀县围绕水源修坡改梯,围绕坡改梯建水源,围绕水源种林草,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丰产高产田。
水土治理,让山川披绿、田园“生金”,也让“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态宜居环境成为了日常。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治理股负责人曹正金介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长汀县从生态景观改造、打造“自然型”河道、建设生态农家等方面综合发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长汀的嬗变,是福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抓手,八闽大地一座座有“颜值”更有“内涵”的美丽乡村,正成就着“清新福建、人间福地”的美丽愿景——
以治理项目“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瞄准群众房前屋后的环境问题,找准“急难愁盼”的切入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持续推动政策支持重心、项目布局重心向重点地区倾斜,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把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划、立、治、管、防”工作,打好“监测、监管、执法”联动组合拳,全覆盖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全力守好人民群众的“大水缸”。
改变,不仅体现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上,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前垃圾都是哪里方便往哪扔,现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谁也不忍心再去破坏,环境一天更比一天好了。”莆田市常太镇岭下村村民刘仁武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激活动能,厚植生态“底色”提升幸福“成色”
持续推进的环境治理,擦亮美丽乡村的幸福底色,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奔“富”未来的道路上,端稳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鼓起了“钱袋子”。
不仅在“净”上下功夫,更要在“美”上做文章。充分利用乡村“四旁四地”植绿添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营造乡村风景林,建设乡村公园,着力打造林居相依、山花蔓绕、入目皆景的环境,让绿色充盈乡间。
塑形铸魂,让古村焕发活力。加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力度,强化和塑造地方特色,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批乡土特色鲜明、质量效益高的乡村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宁德,曾经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下党乡,通过整合经典红色、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在原生态美景之上赋予宝贵的精神内涵,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接待20多万名游客,预计全年将突破50万人。”下党乡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秀告诉记者,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出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200多人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岗位。村里的发展,也辐射带动了周边下屏峰、西山、碑坑山等村共同致富。
在三明,常口村村口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石碑,见证着这里绿色发展的足迹。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间,这里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提升到185万元;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升至3万元。
将乐县高唐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林顺介绍,常口村立足常上湖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发“两山理论”实践基地、高端民宿酒店等生态文旅项目,打造红色党建、教育研学与全域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
在南平,融合茶文农旅特色产业,推广建成绿色生态茶园48万亩,打造茶空间、茶博物馆,提升茶文化内涵,让游客住有茶宿、吃有茶膳、游有茶庄园、学有茶文化。2022年,南平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10.5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25.6%。
“这几年我们真正感受到,有了好生态,才有好的品质。”南平武夷山星村镇茶农杨文春说,由于管理科学和没有污染,产量与之前相比提高了一成,而且茶叶色更绿、香更足、口感更鲜爽,茶叶制优率也明显提升,茶商争相采购,效益增加不少。
福建省把美丽乡村建设抒写在八闽大地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让“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居变景点、农村变景区”,不仅实现了“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蝶变,也为希望的原野绘就了收获的金色。
凝聚合力,同奏美丽乡村“新乐章”
福建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政府的事政府办、村民的事村民办、市场能办的事市场办,把握好政府、群众、市场三者的关系,激活内生动力,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一线调研走访,倾听农民声音,找准群众需求,在群众“最盼”的问题上出真招,在群众“最急”的事情上下功夫,针对性制定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方案,把好事办到农民的心坎上。建立跟踪调度和定期会商机制,及时了解项目工作进展、资金落实情况;精准指导帮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
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工程示范作用,引导各地结合区域现状和特色,探索不同领域“生态治理+产业开发”融资模式。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生态环境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通过关联产业反哺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
缔造美丽乡村建设的“雁阵效应”,引导党员干部、乡贤等“头雁”领航,村民、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群雁”同航,将“微行为”汇聚成“众力量”。依托福建省生态云平台,用数字为村庄画像,群众只需扫描“一村一码”,即可参加村庄环境治理。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福建省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融合,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绘就业兴绿盈的美丽乡村,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工笔画”,正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从东海之滨到武夷山脉,八闽大地越来越多的乡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原文链接:https://sthjt.fujian.gov.cn/zwgk/hbyw/202308/t20230824_623479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策法规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